我们的“快乐互动”
众所周知,孤独症的主要症状为:语言障碍、社交障碍、情感障碍及行为问题等。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许多无奈的家长能想到最多的就是给孩子进行感统训练、一对一单训和听觉训练。当然,这些训练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每一位家长的最大心愿是什么?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回到主流社会,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针对这一问题,我校成功地开设了“快乐互动”这一过程,收到了不少的训练效果,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吸引孩子的目光,孤独症孩子大多都是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没有自控能力。当孩子从单训走进互动课教室时,往往还不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有的来回跑动,有的看着电风扇旋转。这时候,老师就要与孩子进行固定的模式交往,例如:老师:“请跟老师拍拍手” 成人辅助:“我跟老师拍拍手”。反复几次,孩子就能迅速熟悉环境。知道现在开始上课了,把目光集中到老师的身上。这一简单过程,能使孩子在声音、模仿、集体中解决孩子听觉、视觉、运用脱节的障碍。
二、游戏教学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也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孤独症孩子也喜欢玩,可是他玩的方式不同于正常的孩子,他常常独自玩耍,而不能体会到参与集体氛围,这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愉快的游戏氛围能排除孩子的焦虑、恐惧的情绪,让他们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小宇是一个十分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但认知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及目光对视都较好的孩子,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击鼓传球”的游戏,先是抽几个孩子跟他在一起上台表演(由家长辅助),开始时他是又哭又闹,很不乐意,后来他渐渐地习惯了一个人上台表演了,不再抗拒了。过了一个多月,他感觉到在这个游戏中自己很有成就,自己也喜欢上台来表现自己了。
此外,我还设计了“小花猫找尾巴”、“小蜜蜂”、“客人来了”等许多的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语言能力,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联系,学会耐心等待、观察别人等,例如在“小猫找尾巴”游戏中,有些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很差,不知去揪小朋友后面的“尾巴”,更不逃避不让别人来揪自己的"尾巴"。他们有的发愣,有的哭闹,但是老师和家长照常进行游戏,气氛很好,渐渐地,在成人的辅助下,多玩了几次,有的小朋友就能够理解了游戏的规则,并能观察到小朋友在跑动,能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在揪尾巴”。
三、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用音乐培养孩子聪慧、可爱、表情丰富的灵性。孤独症孩子都喜欢音乐,教师正好因势利导,在课堂中教唱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让孩子在集体中体会与人分享的快乐,有趣、和谐、激昂、平和的乐曲,借助儿歌还可以对孩子进行听力刺激,发展语言。同时,在分享音乐的同时,让孩子在陪人的辅助下跟老师进行动作模仿训练,能让孩子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感知身体的存在,可以减少兴奋、焦虑的情绪,调节中枢神经。
总之,“快乐运动”课是训练孩子最有效的课程之一,它能融语言、音乐、运动、认知、交往、情感、规则于一体,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