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自闭症儿童的潜在诱因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在家时调皮好动、爱说爱闹,一出门却像是变了个人,特别内向不爱说话,这样强烈的反差让许多家长一时也弄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些家长会觉得这很正常,孩子认生,而且一般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环境调节和反射,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对此,专家表示,现在很多儿童在环境改变后,很容易出现“选择性缄默症”,久而久之如果情况逐渐严重的话,就会发展成我们现在所谓的自闭症,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儿童。
4岁的园园(化名)在家里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可幼儿园老师却说,园园在幼儿园不爱讲话,每次问她问题不是摇头就是点头,轻易都不开口说话。开始园园爸爸妈妈还觉得不可能,但是后来偷偷在幼儿园观察才知道,她在幼儿园真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据园园妈妈陈女士说,为此,幼儿园的老师建议家长带园园到医院进行检查。后来在另外一个特殊幼儿园里,班主任说在园园刚刚转进来时,很多女孩子也不爱说话,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所改善。有的孩子在家里都能正常的交流,可是一出门就会变得不愿意说话、交谈。有时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很着急,忍不住还会责骂孩子。其实这是孩子在更换环境以后,没有了安全感,沉默便成了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对此,专家还做了深入的研究:像类似园园这样的症状是由于适应不良引起的,在更换新的环境后,孩子往往不能立即适应,因此采取不讲话的态度,比较严重的会出现“选择性缄默症”,它属于精神障碍,再严重的就是时间长调节不过来的话,就会转移成“自闭症”。
选择性缄语患儿,语器官其实并没有器质性病变,智力也正常、并已经获得了语言功能,而在某些精神因素的影响下,会表现出顽固的沉默不语现象。一般3-5岁儿童易发病,但根据数据显示目前的发病率非常低。
沉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有力的自我保护工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孩子,当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的时候,缄默几乎成了他们最直接的本能反应。培养孩子抗压能力不过分注意孩子缄默 “对于孩子的缄默,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不要因为孩子不讲话,给孩子施加压力或打骂、挖苦孩子。”黄晓玲说,家长从小应该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过度娇惯、溺爱孩子。
对于孩子的缄默家长不要过分注意,不要时刻盯着孩子看他是否说话,从而使孩子倍感压力。父母应该从小做好亲子教育,在语言发育期避免精神上的刺激,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对于患有缄默症的孩子,父母应多陪孩子游戏或到户外玩耍,分散其紧张的情绪,以鼓励或奖励的方式让孩子主动说话,尽可能不要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
如果孩子有以下5种症状,可能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孩子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和心理疾病。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的话家长要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避免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