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为什么是自闭症?
今天有一个新加入自闭症微信群的家长进群先发了一句话:“我的孩子为什么是自闭症?哪位专家能告诉我?”
其实,在之前加入和自建的很多关于自闭症(孤独症)的微信群、QQ群内,总有很多家长问类似的问题。也许是心有不甘、也许是对现实感到绝望,或许是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所以总是在内心深处存有这样的疑惑和反问,以期能够求得专家、老师或是医生和其他家长的解答。
然而这就好比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世纪难题一样,至今在医学界、教育界乃至心理学界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在确诊后甚至也没有能够完全医治和通过康复训练达到和同龄人一样正常生活、社交的普遍案例。
悲剧发生后,很多人总是喜欢以自己的臆想去揣测事件中的主人公。其实,事情发生后,谁也不愿意出现这样的情景!
这就好比,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突然被诊断为自闭症,无异于所有的希望破灭,生不如死。他们也是想不明白,父母双方都是健康聪明的人,为什么生的孩子却成了自闭症?他们也在寻找和自问错误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家中有一个自闭症孩子?他们纠缠在究竟是谁的责任才有了自闭症孩子,从而在自怨自艾中互相指责对方、继而开始不断的伤害!最终患上了一种叫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病。
这种病有多可怕呢,据说当年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之久后,仍然有很多人选择自杀。基本上都和这种病有关。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不该活下来。他们甚至害怕别人一个异样的眼神。更不要说当面指责了。
对于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来说,在面对来自社会及家庭的经济和精神的重重压力下,孩子已经是自闭症无法挽回了,可是生活还要继续,难道非要等到诸如“5岁自闭症孩子灵灵被亲生父亲勒死在他的老家”、“香港一父亲百刀杀死自闭症儿子后自杀”等惨剧发生后才后悔吗!
一旦有了一个自闭症孩子就像是一次创伤,然后产生一系列连锁的负反应综合征,最终发生新闻中报道的将这个家庭置于毁灭的边缘。
诚然,“你的孩子为什么是自闭症”这样的世纪疑问已然无法避免地成为了既定事实,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曾经发生在美国的一件悲伤的故事或许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对美国夫妻有一个可爱的儿子。早上父亲出门前发现桌子上有一瓶药没有盖好。他提醒妻子别忘记盖好。
妻子当时回应了,但忙着手头琐碎的家务。
全世界都有“当时只道是寻常”但是后来却忘记的事情发生。等到再发现时,儿子已经被花花绿绿的药水吸引,吞下了大半瓶。药物毒性在体内生效,抢救不及,夺去了年幼的生命。
妻子守在尸体旁伤心欲绝,她想等待她的除了噩耗,还有丈夫的痛斥和离婚!
爸爸终于赶来了。
诚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早上出门时你还活蹦乱跳,再看到你,已经是阴阳相隔。妻子低头准备迎接丈夫的咆哮、怒吼,不管是什么都好,只要能让他有一点抚慰。可是丈夫抱住了心碎的妻子,并亲口对她说:I LOVE YOU,DEAR!
千言万语抵不过这句话。
看起来这句话挽救了妻子,挽救了家庭,其实也是挽救了丈夫自己。避免让人生永远陷入失去孩子的悲痛和不能原谅妻子的恨意和绝望之中。
这是一件过程悲伤但是结局却朝着乐观方向发展的故事。
心理学家把丈夫的这种表现称为:前摄行为。即当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眼看着生活将要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坍塌时,有人还可以反过来全盘控制局面,不被局面所牵制。
这种具有前瞻性的,采取先行一步,积极有效的行为。让前面的行为对后面的行为产生影响,扭转局面的活动就是前摄行为。
有了一个自闭症孩子,第一张牌已经被推到,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互相指责和伤害、甚至最终选择放弃,而最应该做的则是守护好手上还握着的牌,不能被第一张牌倒下来的余威震垮后面的牌。
我们也看到很多例子,有一部分自闭症孩子通过适合的康复训练和父母给予的爱,渐渐地开始学会了说话、进行社会交往、有了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够融入社会开始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
指责和伤害很容易,人性的自然流露,不需要控制,可以一直伤害下去,但源自心底的携手和互助,却很难。那需要更多的勇气,力量和爱。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教授、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培训部主任郭延庆也多次指出,自闭症的发病原因,目前没有明确的医学证明和父母的遗传、环境的变化以及新陈代谢疾病有直接关系。父母是普通人、或者皆为高智商,以及智力残障的父母都有可能生出自闭症孩子,只不过智力残障的父母生出智力残障和自闭症孩子的几率会更大。
郑州市金水区孤独症康复协会会长张桂娥提醒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为什么是自闭症,这并不重要,与其纠结于病理的产生,不如把自闭症孩子当成是上天给你们的礼物。与其抱怨、悔恨、伤害,不如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和孩子接受适合的康复训练,一起感受爱与被爱,一起成长。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自闭症孩子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而是能不能不去纠缠于已经产生的悲痛,能不能告别悲伤,不管是自己的错还是别人的错,因为唯一可以原谅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